目前分類:⬛︎言語知識⬛︎ (Japanese) (249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40:「〜ないで」與「〜なくて」有什麼不一樣?

 

「〜ないで」有兩種用法:①為「附帶狀況」的否定。也就是上一個問題Q39當中,介紹到的「Aて、B」的第①種用法的否定講法。其意思為「在不做A的狀況之下,做B;做B時,沒有附帶著A這個狀況」。②為「二選一/取而代之」。其意思為「不做A,取而代之,(選擇)做了B」。

 

①・窓を 閉めないで、寝ました。(不關窗睡了覺。)

T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39:一樣都是講理由,為什麼可以講「このコーヒーは苦くて、飲めません」,但卻不能講「このコーヒーは苦くて、砂糖を入れてください」?

 

Aて、B」的用法很多。它除了可以表示①「附帶狀況」以外,亦可表示②「繼起(先後發生)」以及③「原因・理由」等。

 

①・窓を 開けて、寝ました。(開著窗戶睡覺。「開窗」為「睡覺」動作的附帶狀況。

T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38:「〜ですから」跟「〜からです」有什麼不一樣?

 

 「〜から」為接續助詞,以「Aから、B」的型態,來表達前句A為後句B的原因・理由。

 

・今日は 妻の 誕生日ですから、早く 帰ります。

T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37:表達「正要/即將」,為何可以講「これから食べるところです」,但卻不能講「雨が降るところです」?

 

  我們曾經在Q11時,介紹過所謂的「狀態性動詞」以及「動作性動詞」。

 

狀態性動詞,如:あります、います、できます等,它的現在式,就真的是指「現在」的狀態。但動作性動詞,如例句中介紹的:食べます、降ります、破れます、建つ等,它的現在式,並不是講目前現在正在發生,而是在指「即將發生,但尚未發生」的「近未來」。

T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36:「なさる」的「ます形」怎麼改?「なさります」?「なさいます」?

 

  要將動詞改為敬語,主要有三種方式:第一種方式是使用Q35所介紹的「〜(ら)れる」尊敬助動詞、第二種方式則是使用「お+動詞ます+になります」的表達形式、第三種則是直接將動詞換成「特殊尊敬語動詞」。

 

所謂的特殊尊敬與動詞,指的就是「有些語彙本身就帶有尊敬的含義」,如:「いらっしゃる(行く、来る、いる)」、「召し上がる(食べる、飲む)」、「おっしゃる(言う)」、「ご覧になる(見る)」、「お休みになる(寝る)」、「なさる(する)」、「ご存知だ(知っている)」

T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35:「食べられます」,是「敢吃(可能)」?「被吃(被動)」?還是「上位者在吃(尊敬)」?

 

助動詞「~(ら)れます」既可以表達「尊敬」,又可以表達「被動」。此外,它也是二類動詞(上、下一段動詞)的「可能」形。而這三者,在外觀形態上是一模一樣的,因此光看動詞部分,很難辨別出它到底是屬於「尊敬」、「被動」還是「可能」。唯一分辨的方法,就是必須從句子的構造來推測。

 

若是「可能句」的話,動作主體會以「〜は」或「〜には」來表示,而對象則是以「〜が」或「~を」表示。

T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34:什麼叫做「我被雨下了」(雨に降られた)?

 

上述的被動表現,又稱作是「間接被動」。指的是一件事情的發生,「間接」影響到某一個人。而且這個影響,多半帶給此人困擾。

 

例如:「雨が降る」(下雨)這件事,並不是直接作用在某個人身上,因此就這句話的主動句而言,僅有「〜Aが(は)」這個補語。若我們要表達「下雨」這件事,間接影響到了我的行程,為了強調「我」受害,因此在間接被動時,會將受害者放在主語的位置,以「人が(は) Aに」的形式來表達。也因此,間接被動會比主動句時,還要多出一個補語,多出了受害者這個補語也由於間接被動又帶有受害的語意,因此又稱作「迷惑の受身(添麻煩的被動)」。

T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33:什麼叫做「所有物被動」?

 

所謂的「所有物被動」,指的是在被動句中,接受動作影響的,並不是接受者這個人整體,而是接受者這個人的身體一部分所有物、又或者是他的兒子、女兒、部下等從屬者接受動作。

要將主動句改為所有物被動時,會將主動句的「Aが(は)」、「Bの所屬物を(に)」兩個補語拆成「A」、「B」、「所屬物」三個補語,變成「Bが(は)」「Aに」「所屬物を」的形式。

 

T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32:什麼?「〜てあげます」的動作接受者,不一定是使用「に」?

 

當我們要表達「行為上的授受(說話者為對方做某行為)」時,會使用補助動詞「〜てあげます/てやります」。用於表達給予「行為」上的幫助。大部分的情況,動作的接受者,就比照動詞「あげます」時,使用「〜に」來表達即可。

 

・私は 友達に お金を 貸してあげました。(我借錢給朋友。)

T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31:為什麼可以講「お金をあげよう」、「お金をもらおう」,但就是不能講「お金をくれよう」呢?

 

日文的授受表現系統與中文有所不同,依照方向性的不同,有這三個詞。

 

「あげます」可用於「說話者給出去」。

T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30:黃金週前最後一問,「預かる」與「預ける」是自動詞與他動詞的對應嗎?

 

  明天起,就是一年一度的黃金週。然而,由於武漢肺炎變種病毒來勢洶洶,今年的黃金週只好在第三次的緊急事態宣言下度過。本系列的文法分享也因為黃金週,會暫停休息至511日緊急事態解除後。

 

「你以為你懂但其實你不懂的N4文法」系列總共五十回,預計會於『穩紮穩打!新日本語能力試驗N4文法』上市前於部落格刊載完畢。連載結束後,這五十回的單元將會更進化,加入更深、更廣的內容,變成共七十回的『你以為你懂,但其實你不懂的日語文法Q&A』專書上市。

T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Q29:不是說「命令形」與「意向形」只能用在「意志動詞」嗎?

 

Q27所提到的「命令形」與Q25所提到的「禁止形」,只能使用於有意志性的動詞上(關於意志動詞,請參考Q10)。若動詞為「わかる」、「できる」、「ある」等無意志動詞,則不可使用命令形(語意上有問題)。

 

×早く わかれ!(不懂的東西就是不懂,不會因為上司命令你就秒懂)

T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28:意向形「〜(よ)う」,是在講自己的意志?還是在表達邀約?

 

意向形「〜(よ)う」有兩種意思:

 

①若有說話對象存在時,用於表達說話者「邀約、提議」聽話者一起做某事。若使用於回答句中,則表示「答覆對方,首肯他的要約、提議」。也由於說話者有說話的對象存在,因此這種用法亦可在句尾加上「よ」、「ね」。

T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27:為什麼可以講「早く寝なさいね」,但卻不能講「早く寝ろね」?

 

  命令形主要有兩種形式,一為比較粗暴的「〜ろ」:

  ・早く 宿題を しろ!(快去做功課!)

 

T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26:表原因理由的「〜から」與「〜ので」有什麼不一樣?

 

一般來說,「から」偏向主觀陳述原因理由,而「ので」則是偏向客觀陳述自然形成的因果關係,且口氣較客氣。因為「ので」抑制了說話者的主觀想法,因此對聽話者來說,口氣比較沒有這麼強烈,所以較常使用於「請求」及「辯解」時。

 

・用事が あるので、お先に 失礼します。(因為我有事,所以先失禮了。

T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25:禁止形「〜な」與「〜てはいけない」有什麼不一樣?

 

禁止形「〜な」多使用於下列幾種情況:

 

①地位或年齡在上的男性(如父親、上司、老師、前輩等),對於下位者(如小孩、下屬、學生、後輩等)發號施令或者禁止其做某事時。

T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24:「雨が降りました」與「雨が降ったんです」有什麼不一樣?

 

「〜んです」在使用上,語境上一定要有一個前提存在,而「~んです」就是在與此前提做相呼應的一種用法(日文稱「関連付け」)。

 

①昨日、雨が 降りました。(昨天下了雨。)

T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23:「〜だろう」與「〜かもしれない」有什麼不一樣?

 

「〜かもしれない」用於表達說話者對於某件事情發生的「可能性」。意思是「可能性雖不高,但有可能」。經常會與副詞「もしかして」「ひょっとすると」等一起使用。

 

・まだ 間に合うかもしれません。早く 行ってください。(也許還來得及。你趕快去。

T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22:「〜と言いました」、「〜と言っています」與「〜と言っていました」有什麼不一樣?

 

有別於Q21所介紹的「〜と思います」用於講述「說話者」的判斷或意見,這裡的「〜と言いました/言っています/言っていました」都是講述「別人」說過的話。也由於都是在講述別人講過的話,因此會以過去式「〜と言いました」來表達,而不會使用「〜と言います」來講述。

 

・田村さんは 今晩の パーティーには 来ない と言いました

T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21:「〜と思います」與「〜と思っています」有什麼不一樣?

 

「〜と思います」用於說話者「向聽話者」表明「自己」的主觀判斷或意見。因此無論「~は」的部分為何,都是表「說話者・我」的思考判斷或意見。

 

明日は、雨が 降ると 思う。(「」想,明天應該會下雨。

T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