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中讀歷史的時候,應該課本都有提到,平假名是採漢字的草書而來的,而片假名則是採取楷書的邊旁來的。還記得吧。我們都知道,一個漢字它具有形、音、義三種功能。不像英文字只有表音的功能。其實最早呢,日本人先將漢字拿到日本去,使用漢字的讀音,用來標示日文。例如:日文中,鴨子這種動物,音唸做[kamo],當時日本沒有字,只好採用中國的漢字讀音來表記[kamo],寫做「加毛、加母、可問、歌毛」等。也就是說,由中國人來讀,根本不知道是什麼意思。寫詩也是這樣寫的:


 


夜久毛多都 ( やくもたつ )  伊豆毛夜幣賀岐 ( いづもやへがき )  都麻碁微爾 ( つまごみに )  夜幣賀岐都久流 ( やへがきつくる )  曾能夜幣賀岐袁 ( そのやへがきを )


 


現代譯:「八雲立つ 出雲八重垣 妻籠みに 八重垣作る その八重垣を」須佐の男命~古事記


 


    中國人看得懂才有鬼勒。就這樣,到了平安時代(9世紀),才將這種漢字的草書體,拿來當作平假名。(漢字當時就稱作真名)。但因為一個音,有很多對應的平假名,就像我們剛才提到的[ka]音,就有很多種寫法,因此,一值都沒有統一。各位現在看到的日文平假名,是一直到明治33(1900) 821才統一的。


  而片假名呢,則是在平安時代中期就已經統一了,因此,各位往後要是有機會接觸到古典文學,就會發現很多文章,漢字中夾雜的是片假名,而不是現代所看到的平假名了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