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04 縮水式通膨】

 

    記得我2013年剛來東京購買房地產時,第一個要買的產品,不是投資型產品,而是要買自己住的兩房產品。當時我看了很多大建商的房子,這些建案給我的感想就是:「日本的房子蓋得真棒!」。不只大廳氣派,公設豪華,甚至有些高級的房型還有樓中樓挑高、整棟大樓玻璃帷幕。還有些塔式住宅的產品,在40幾層樓高的房間內,設置了可以一覽東京鐵塔的露天按摩浴缸。當時,就以為東京的房屋就是這樣的高品質,也以為以後推出的產品,也都會是這樣的等級。

 

    2014年、2015年,雖然陸陸續續也有幾個還不錯的個案推出,但隨著房價上漲,這些個案開價也都越來越高。2017年過後,我發現到一個現象,就是大部分的自住型產品的新成屋,質感都越來越差。

 

    隨著土地成本、建造成本的上漲,房價當然會越來越貴。雖然說因為量化寬鬆,讓自用型貸款容易下來,但自住客的荷包,並沒有跟上土地以及建築成本上漲的速度。建商為了要賣房,只好開始壓低建造成本。對的,這就跟你去買東西時,「價格不變,但內容縮水」是相同套路的「縮水式通膨(shrinkflation)」,日本人則是戲稱為「ステルスStealth)値上(隱形戰鬥機式漲價)」。

 

    數年前,3LDK(三房)的產品,室內面積大概都有70㎡以上,但最近很多新推出來的建案,都壓縮在60㎡左右,目的就是想要「壓低總價,來掩飾高漲的單價」。前一陣子我去看了一個家庭房的新建案,3LDK的平均面積居然只有65㎡左右。而建商為了可以蓋出更多的戶數,甚至還開挖地下室的住戶。這還不是半地下陽光屋喔,而是完完全全的地下室!

 

    就日本的建築法規來說,蓋地下室的住戶,如果是總面積的1/3以內的話,其實是可以不用納入容積率計算的。也就是說,對建商而言,這些地下室的住戶的容積等於是免費奉送的。多蓋出的這1/3的地下住戶,拿來賣錢,就可以多賺一些錢,來分攤高漲的建造成本。但其實這樣的地下室房間住起來並不舒服,買了,大概以後也會很難脫手。

 

    此外,現在許多新建案,室內的天花板高度也變低了不少,雖說建築基準法只要求至少高度要達到2.1公尺,但以前好一點的產品都會做到2.52.6公尺高,不過最近不少新推案的產品,天花板高度都只剩2.42.45公尺,差個5公分10公分,其實感覺還差蠻多的。這麼做,說穿了就是為了能夠再多擠出一層樓的販售面積。

 

    以往這種蓋來賣給自住客的產品,建商所給的配備會比起拿來出租用的產品更高檔,但似乎近期這些賣給自住客的產品所附加的配備也越來越差。建造上為了省成本,也不採取把樑柱做到房間外面的Out Frame工法,而把樑柱做在室內。

 

    像這樣「壓縮室內面積」、「壓縮天花板高度」、「使用便宜的設備及建築工法」,這些,都是建商為了因應高漲的建築成本而想出,一種算是變相漲價的招式.....文章未完。

 

 

※本文內容節錄自20229月份即將出版的《日本買房關鍵字》與《日本買房大哉問》兩書,由想閱文化出版發行。實體版與電子版將同步上市,請各位多多支持。

IMG_6079.JPG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TiN 的頭像
    TiN

    TiN's Blog

    T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