感謝各位的支持,《穩紮穩打日本語》進階14與教師手冊已經全數完稿,排版完成,現在已經進入印刷的階段。沒意外的話,應該三月底就會上市,之後開啟預購後,會在粉絲頁公告喔。

 

    《穩紮穩打日本語》系列,共規劃「初級14」、「進階14」以及「中級12」共10冊。原本中級篇也要出到中級4的,但有鑒於中級後期的授課方式,必須偏重閱讀,而在本系列目前教材規劃的框架前提下,僅適合至中級前期,因此決定讓這一系列就只到中級2(中級前期)就畫下句點。

 

  而現在正在編撰中級篇的兩冊期間,我想藉由分享已經完成的這8本在課堂上使用的教科書編寫時的心路歷程,再次審視教材整體的內容,以便幫助自己的腦袋重新整理、回顧並展望,也有助於我編寫中級篇時,能有更精實的發想。

 

  這些文章基本上是寫給教學者看的(也就是給使用本教材的老師看的),有些則是這本教材的自慢話=廢文,請各位就忍耐著點,看我自說自話吧!

 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

    編寫教材時,遇到的第一個問題,就是「這個文法項目,應該是屬於困難,還是簡單呢」?其實到底是難,還是簡單,有幾項指標可以衡量。其中關於文法要素的共同使用上,有一項叫做「遠近條件」的指標。

 

    所謂的「遠近條件」,指的就是衡量文法難易度時,「離判斷要素很近的,將會比較容易學習。反之,離判斷要素較遠的,會比較困難」。

 

    舉個例子:1.時間名詞要不要加「に」。以及2.「ある」跟「いる」怎麼區分。這兩個文法,哪一個對於初學者而言更困難。

 

    首先,時間名詞要不要加上「に」,主要是取決於「に」前方的名詞是「絕對時間」還是以現在時間為基準的「相對時間」。

 

  ・三時に 出かけました。

  ・昨日  出かけました。

 

  如果是絕對時間的「三時」,則需要加上「に」。如果是以發話時間為基準的相對時間「昨日」,則不需要加上「に」。

 

  這樣的規則,只需觀察離「に」很近的,正前方的時間名詞即可判斷,因此這個文法就是屬於「離判斷要素很近的」,因此屬於「簡單」的文法。

 

    但第2個文法,要判斷使用「ある」還是「いる」,則是要看距離較遠的「主格(主語)」。也就是無情物主語使用「ある」,有情物主語使用「いる」。

 

  ・スマホは 机の上に ある。

  ・先生は 研究室に いる。

 

  「ある」、「いる」的判斷要素「スマホ」與「先生」,離得很遠,中間還隔了一個補語「〜に」。因此,像是這一類判斷要素離很遠的,對於初學者而言,就算是較「困難」的文法。

 

    因此根據「遠近條件」這個指標,就可以知道:1.時間名詞要不要加「に」,這個文法相對比較容易;而2.「ある」跟「いる」怎麼區分,這個文法就相對比較困難。

 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

  從這個原則,我們就可以得知,為什麼許多學習者學習表場所的「に」跟「で」時,都會覺得很困難。

 

    表場所時,要使用「に」,還是使用「で」,端看最後方的動詞是靜態動作還是動態動作。也就是說,這個文法它的判斷要素是在句尾,離助詞「に」、「で」很遠,因此屬於「困難」的文法。

 

    而我們的人腦,習慣將問題簡化,因此許多學習者在剛開始學習「に」與「で」時,會很習慣地以較近的要素來做判斷(腦袋還沒辦法處理距離太遠的要素)。因此許多學習者會在講出場所名詞後,就依其前方的名詞來判斷使用「に」、「で」。會有這樣的誤用傾向,也可以用這裡這個「遠近條件」的假說來說明。

 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

    正因為有這樣的情況,因此《穩紮穩打日本語》在編寫教材時,在第10課先提出動作場所的「で」,並以副次補語的方式導入。之後在第11課時,再以句型「〜には 〜が ある/いる」固定句型的方式來導入存在動詞「ある/いる」時,前方使用必須補語「に」。讓學習者一開始就讓「に」與後方動詞「ある/いる」做連結,將可有望降低將來學習者對於「に」與「で」的誤用。

這個文法很難嗎?①遠近條件假說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TiN 的頭像
    TiN

    TiN's Blog

    T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