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分類:⬛︎東京買房⬛︎ (Real Estate) (318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雖然說目前大多數日本人的現在仍沒有一定要買房投資、置產的觀念。但其實就我這幾年長住日本的觀察,最近的年輕人,在價值觀與思維上,正朝著兩個截然不同的方向改變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第一種人:極簡主義者

隨著時代的轉變,許多年輕人的觀念,也與他們爸媽那一輩的人有所不同。上一代的成功者,就是要五子登科,有房有車。然而,隨著日本終身雇用制的崩解,年輕人能夠找到正職工作,安穩過一生的人越來越少。貧富差距越來越大,年輕人能賺到的錢越來越少,要在房價高漲的首都圈買房買車,對於現在部分的人而言的確非常困難。此外,現在全世界的新趨勢就是「共享經濟」,年輕人也善用相關的App等,需要的時候,共享、共乘即可,不愛「擁有」。且科技日新月異,只要有一台智慧型手機,什麼都可以完成。家裡不需要音響、也不需要電視,更不需要一台桌上型電腦。喜歡聽音樂的直接線上購買、喜歡看書的直接下載電子書,完全不需要佔空間。就這樣,經濟情勢與科技的要素相乘之下,使得日本的極簡主義者越來越多,需要的空間也越來越小。

所謂的極簡主義者,指的就是過著極簡的生活,家裡只買真正需要的東西。對於不是每天需要用到的東西,也都發揮「斷捨離」的精神。東西用不到,不是拿去扔掉就是拿去APPメルカリ(Mercari)上賣掉。說好聽是「省錢」,說難聽一點,其實就是「沒錢」。也因為家裡沒什麼東西,房子自然也不需要太大。這些人不愛擁有,自然不會想要擁有房子,認為「租」個小房就好了。因為對他們而言,那就只是個睡覺的「箱子」而已。就算有買房,也不是買傳統三房,可能就買個中古一房(1LDK)產品,對他們來講,夠用就好。

T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 日本泡沫經濟時代19861990年代,房價高漲。當時全民都是投資客,對於房產的需求很高。也可以說,當時因為有投資買盤,也就是大量「需求」的存在,才會讓日本全國的房價漲翻天。

 

  實際上,就首都圈而言,90年代左右,每年的大樓型產品供給戶數維持在7~8萬戶左右。這樣的數量一直到了雷曼風暴時的2008年後,因為死了一票建商,每年的供給戶數才降至4萬多戶。但去年,2017年的年間供給戶數卻掉到只剩3.5萬戶。也就是儘管房價高漲,房市市況看似很好,但實際上,供給量卻比起全盛期,僅剩一半。

 

再者,雖然現在供給量變少,但成交量有變高嗎?其實不。看看餘屋數量就知道,201212月時的餘屋量為5347戶,但201712月的餘屋量卻高達7106戶。也就是說,供給變少,但餘屋量卻增加。這就代表其實房子(新屋)沒有賣得很好。

T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 客人總是說:如果有好的物件,記得通知我一聲喔。不過,當真的有不錯的物件出來時,介紹給客人後,總是有許多人遲遲無法下決策。因為這時候,客人的小腦袋瓜會上演鬼打牆的無限循環劇場:「這個物件好像真的不錯,應該會賺錢。不過,如果這麼好,他為什麼會介紹給我?其中一定有詐。」「投報率不錯耶,可是以後會不會出現更好的?」「現在買是不是高點?以後房價會不會跌?日幣現在很像有點貴」。

 

  然後這時候,客人的日本友人,以及客人的家人就會開始說:「這個地點不好拉」「日本人都不買房」「日本的房子只會折舊,不會漲」「仲介只是想賺你的仲介費」「東京會有福島的輻射耶」「北韓又射了」「劉黎兒都說房價以後會大跌」等。即便你已經做足了功課,瞭解會有的報酬以及會面臨的風險,還是會被這些「雜音」牽著走。往往當你還在猶豫不決的時候,房子就賣掉了。事後想起,才後悔說:「唉呀,原來這是好東西啊,難怪這麼快被搶走了」!

 

  你的腦袋裡之所以會出現「無限循環鬼打牆劇場」以及被朋友的「雜音」所干擾,這就是因為你心中,沒有一把「自己價值觀的尺」。每個人的財務情況不同,購屋的目的也不同。因此,別人覺得不好的,不見得對你就是不好;別人覺得很好的,不見得對你就是好。因此,這把「自己價值觀的尺」,沒有辦法叫別人幫你買,只能自己「量身打造」,因為,只有你自己最瞭解自己的狀況。

T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神仙教母:「仙蒂瑞拉,你要記得。一過了午夜12點,你身上的魔法將會解除,南瓜馬車,與你身上的美麗服飾將會一一現形」。這間不動產公司的社名,似乎就預言了它的末路。現在11:59分,700位光鮮亮麗的房東,即將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。

 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

  「かぼちゃの馬車」(譯名:南瓜馬車)這間不動產公司,是近幾年急速成長的一間專蓋女性專用Share house,再販售給個人房東投資家的公司。2012年設立之初,資本額僅有300萬日圓,短短沒幾年,20173月時,馬車公司已經成長到了營業額316億日圓的大企業。累積販賣物件數量高達800棟(1萬室)。會有這樣的成長,說是完全歸功(歸罪?)駿河銀行(スルガ銀行)也不為過。

T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 今天來談談中古車。我們都知道,中古車有所謂的「行情價」。先假設一台兩年,走行距離(里程數)為兩萬公里的車,其行情價為100萬日圓好了。但每一台車會隨著車主使用的狀況不同,即使是同樣款式年式,同樣的里程數,其「價值」也有可能會差很多。

 

假設有兩台上述條件的車。A車,它的主人很愛惜它,而這台車在專業人士的眼光來鑑定,可能可以賣到200萬日圓。另一台B車,他的主人是有中二病的8+9,時常飆車,又不愛惜使用,因此機械嚴重折損,可能再開個幾次就會報廢,或者是要修東修西的。這樣的車子,價值其實根本連10萬日圓都不到!問題來了。你認為,哪一台中古車對於車商來講,比較好賣呢?對的,你猜對了!就是爛車B車比較好賣。原因很簡單,因為消費者跟業者之間存在著「資訊不對稱」!

 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T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 奇怪!為什麼明明就是同一間小套房,但我委託仲介售屋,開價850萬日幣賣半年賣不掉,但別人卻可以賣到1000萬日幣以上呢?今天我就來講個故事給大家聽,是一個台灣人賣東京小套房的故事。

 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故事開始

 

T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 如果問說2017年的東京房市到底好不好,其實應該算是不錯。10月份的眾議院大選,安倍政權大獲全勝,短期內寬鬆、低利率的金融政策不太可能改變,再加上海內外股票市場一片大好,這也連帶地拉抬了不動產投資需求的擴大。都內的大樓型產品(マンション)價位頻創新高,就連橫濱都出現了648億日圓的超高層塔式住宅(註:ザ・タワー横浜北仲)。但另一方面,郊區的住宅卻陷入苦戰。也就是說,自2015年起的這一波上漲,只局限於都心某些地區,因此又被日本房產投資界稱作為「局部泡沫(局所バブル)」。

 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

  縱觀近現代日本的不動產市場,總共發生了三次所謂的「泡沫」。第一次就是我們所熟悉的1986年到1991年的「平成泡沫」。那一次的不動產上漲,是建立在不動產只漲不跌的「土地神話」當中,且是全民瘋炒房的時代。對,就有點像我們台灣20092015那一波的情況很像。而日本房市第二次的泡沫,則是2006年到2008年的「基金泡沫」。由於21世紀初頭日本也開始了不動產證券化,因此房地產的投資,從個人等級,升級到了更大金額的基金等級。大量的國際熱錢透過基金的方式大舉進入日本的不動產市場,導致價格高漲。第三次的泡沫,則是我們現在這一波從2014年起的,量化寬鬆+奧運利多+外國投資家+節稅買盤所引起的不動產高漲。但這一波的上漲,卻僅限在局部性的都心精華區,以及大樓型產品等特定的產品而已。郊區房以及近郊的木造透天可以說幾乎紋風不動。

T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 東京都心精華區的大樓型新成屋產品價格飆漲,導致越來越多無力負擔新屋的民眾,逐漸將目光轉移至中古屋市場,也因此連帶拉抬了區域中古屋的房價。至於新成屋漲價的原因,已於前幾天的PO文「新成屋的一極集中,漲聲不斷?」當中有詳盡的描述,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閱參考。

 

  根據東京鑑定(東京カンテイ)的調查,東京都的中古屋均價,已經從2012年的4,438萬日圓上漲至2016年的5,789萬日圓(以70平米、十年屋換算)。房市好的時候,屋主都想賺錢。因此手上有中古屋的屋主們,就當起了投資兼自住的投資客,將手上的房屋高價掛著出售。而中古市場本來就物件品質參差不齊,一樣的地段,但不同的產品,其本身的價值就會有蠻大的差距,但市況好時,群魔亂舞,不好的產品也會在市面上橫行。也因此,不懂房地產的消費者,往往就會不小心買到地雷型產品,到最後不僅買貴了,落得房價損失慘重外,住起來也不舒服。做錯了選擇,除了後悔莫及外,也得不償失。2017.10.28出刊的「週刊ダイヤモンド」就有提出一個,以「流通率」與「上升率」的觀點,來分析中古屋的方法,教導讀者如何避開地雷,買到好的中古物件。

 

----------------------

T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 2022年,不只是郊區,甚至是連東京近郊的世田谷區、練馬區等,將會有農地「爆大量」式地釋出變為建地。屆時東京都內可能會瞬間多出3,296公頃,相當於701個東京巨蛋球場的土地,被拿來興建透天或出租公寓,恐怕會嚴重衝擊地價!是的,這可不是恐怖小說,而是近期在日本不動產圈內蔚為話題的「2022年問題」。「東洋経済」與「週刊ダイヤモンド」也都相繼做了相關的專題報導。

 

 

-------------------

T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 日本國整體進入高齡、少子化的社會,已經不是新聞。而即便現在雖然是房市的上漲期,但其實除了東京都心以及大阪、京都等較知名的地方都市以外,可以說是絕大部分的地方的房價都還在持續下跌。

 

  不動產的價值取決於它本身的效用以及需求。人口減少,外流相當嚴重的一些地區,也因為沒有人口,而失去了原本有的生活機能。因此這樣的地方,房價再便宜都沒人要買。當然,政府也不能一昧地為了這種偏鄉地區的少數人,浪費納稅人大把的稅金來做這些偏鄉地區的公共建設。也因此,日本在2014年實施了「都市再生特別措置法」的改正。

 

  這個計畫就是希望可以將人口集中於市街區的附近,而不是散居在外圍的各處。也就是Compact City的構想。說白話,這個計畫就是讓各個自治體,自行決定區域內,哪個地方要「繼續發展」,而哪個地方要「直接放棄讓它死」。

T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 10月中旬,不動產經濟研究所分表了2017年度上半期(4月~9月)的首都圈新建大樓市場動向,數量只有16,133戶。也就是這個發售量(供給量),可以說是從1992年泡沫破裂後以來的最低水準。在價格方面,平均販售價格為5,993萬日圓,比起去年同期上漲了332萬日圓。雖然供給量少,價位也高,但這半年來的契約率卻只有68.8%,也就是其實賣得不怎麼好。

 

  其實上述這個數據所提及的首都圈,是包含東京及其近郊的一都三縣(千葉、神奈川縣及埼玉縣)的數據,所指的範圍非常廣,高達13,557平方公里。因此用「首都圈」的標準來看東京的房市,不免會有些失真。如果我們只看「東京都23區」這619平方公里的數據,就會發現目前「東京都23區」的房市,跟「首都圈」的走勢就不太一樣。

 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T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 昨天一位住在新北市的老朋友,寫E-mail給我。她告訴我說,前兩年,她現在居住的社區,一坪可以賣到45萬台幣,但現在一坪竟然只能賣3438萬。她很不解地問我說,自己居住的地方走到捷運站才6分鐘,附近生活機能也很完善,又緊鄰土城重劃區、日月光購物中心、長庚醫院預定地等設施,因此她認為自己所居住的房屋應該是很抗跌才是,不懂為什麼會跌這麼多。
 

  而她的父親最近則是一直遊說她,說這波房市修正僅是短暫拉回,2020年開始,台灣的房市又會高漲起來,要她趕快趁這兩年買房換房,因此她想問問我的意見,以及老爸的看法是否正確。

 

  這篇,我就將我給他的回信一起跟各位網友分享。但,畢竟我人不在台灣,看到的台北,只是整體、宏觀的,無法看到細部的個體、微觀的部分。再加上我已經在東京待太久了,很多對於不動產的觀念都跟台灣人不太一樣。因此這篇只能說是我個人的「看法」,以我日本不動產的知識為基底,用「旁觀者」的角度來描繪我所看到的台北房市。

T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 有土斯有財。大概華人,或者是以前的日本人,從來沒有想過,土地價值可以無量下跌至近乎價值歸零,房屋價值甚至跌到負值,甚至比壁紙還不如吧。但這樣的情形,在今天的日本,實實在在真實上演。今天跟各位分享昨天(8/12)跟今天(8/13),朝日新聞的兩則「負動產」的新聞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1.伊豆半島,300多平米的土地只賣你10萬日圓

http://www.asahi.com/articles/ASK8B455KK8BUUPI002.html

 1990年代,日本的泡沫時期,各地房價與地價漲到最高點。當時的人,在越後湯澤以及伊豆等地瘋狂買地,蓋別墅。新聞當中的男主角,就是在伊豆半島買進了一塊300平米的別墅地,為了以後退休後,可以在這裡蓋別墅養老。兩夫妻當時花了1300萬日圓,買了這一塊土地。但由於人生規劃有了改變,到最後並沒有蓋別墅,一直將土地放置至今。

T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  你買房時,首要考量的條件是什麼呢?相信應該許多人,都是希望離車站(捷運站)越近越好,最好是車站一分鐘。因為除了交通方便外,房價多半也都很保值。是的,如果你買的是一般住宅的話,距離車站的遠近,的確是一個很重要的要素。不過,似乎許多高級住宅區,乃至於豪宅區,都與這個房市的鐵律相反。

  一般人買房,似乎「生活機能」優先於「生活環境」,但有錢人買房,似乎都是「生活環境」優先於「生活機能」。在東京大部分的車站,離車站一分鐘的地方,都是規劃為商業區。車站附近,各種商店林立,採買非常方便,但「熱鬧」,也就是代表著這裡不會有「清幽的環境」。也就是說,東京23區大部分的地方,「生活機能」往往與清幽的「生活環境」是無法並存的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 一般人,必須要上班上學,家裡沒菲傭,沒有專屬司機,一切都得自己來。也因此,每天上班上課通勤的路程,能夠越近越好,採買也是離家裡越近越好,才不會買個東西都要提著大包小包走得汗流夾背。但有錢人想的,似乎跟我們不太一樣。有錢人要的,是清幽的生活環境。離車站稍微遠一點沒關係(但也不要遠得太誇張),反正上班也是開車。更有錢的人,甚至會有專屬司機接送,根本不會搭捷運。採買,煮飯大概也都有傭人幫貴婦太太做到好,又或者,貴婦太太也會坐著計程車優雅地上街購物。因此,對於有錢人而言,「環境」似乎比「機能」還要重要一點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T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 如果要說七月份,房產界的大新聞是什麼,那恐怕就非7月4號國稅廳公布的「路線價」莫屬了。曾經因為泡沫經濟破裂,連續下挫20幾年的東京房價,終於在前幾年止跌回升。而今,銀座的地價,已經超越了92年泡沫時代的最高點。根據最新公布的「路線價」,銀座五丁目,鳩居堂前面的土地,一平米的價位被評定為4,032萬日圓,遠遠高出了泡沫時代的最高點3,650萬日圓。

  所謂的「路線價」,並不是真正的成交價,而是國稅廳用來課遺產稅與固定資產稅的課稅根基。除了「路線價」以外,還有一種價格叫「公示地價」,這個價位是屬於國土交通省所評定的公告現值,用來提供對於判斷經濟的動向以及房產交易時的參考指標。這兩種價位,都是政府機關公布的評定價格,只是不同單位與不同用途而已。順道一提,今年公布的公示地價,銀座採樣的是四丁目的山野楽器,一平米5,050萬日圓,一樣超越了泡沫時期的價位。也就是說,無論是「路線價」還是「公示地價」,日本政府已經「掛保證」銀座的地價超越泡沫時期了。當然東京不只是銀座,整個東京都精華區由於有大規模的再開發,以及觀光客的流入,再加上奧運利多等因素,房價與地價都頻創新高。

  房價部分,由於好地段的新成屋供給越來越少,連帶拉抬了好地段的中古屋房價,又因為近期通過民泊新法,某些有觀光客需求的地方,其中古房屋也因為可以拿來做為民宿出租使用,使得其附加價值提升(雖然法律規定只能做180天,但似乎很多人心存僥倖)。這些都是拉抬東京都心房價的理由之一。除了東京之外,大阪、橫濱、福岡、京都、札幌、神戶、廣島、仙台、金澤也都不遑多讓,路線價都有10%以上的漲幅。

  但反觀其他二、三線的地方都市,還有高達31個都市連續兩年跌跌不休。也就是「一個國家兩樣情」。有大規模再開發的都市,人口集中的都市,觀光需求的都市,其地價越來越高,但日本目前就是少子化與高齡化的社會,日本整體的人口就是持續減少。人口持續流出的地方都市,這些地方上的商業行為,也因為失去了人口的支撐,經營不下去,導致越來越多的商店關閉以及產業外移。沒有了商店與產業,老年人生活越來越不方便,年輕人找不到工作,更加速有能力的人往大都市流動。這樣的惡性循環,使得東京等大都市的人口越來越多,房價地價越來越高,但這些小地方,沒有了人,沒有了生活機能,地價房價持續下探,空屋越來越明顯。看來以後日本房地產的「兩極化」,只會越來越加劇。

IMG_8034.JPG

T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 東京的房價,「西高東低」,這已經是市場的鐵律。以東京車站為中心點,相同的距離,西邊的房價就是比東邊的房價高出許多。也就是因為這樣,許多房市專家認為,在東邊的交通建設日益完善,大規模的再開發計畫,會使東西兩邊的格差解消,東邊的房價將會急起直追西邊的房價。

  東西兩邊的房價,會不會因此而「軸線翻轉」?我個人認為「不可能」。東邊與西邊的房價,之所以會造成這麼大的格差,是長期歷史演變的結果,除了後天建設的條件以外,先天的條件以及都市計畫政策因素,也使得軸線翻轉近乎不可能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①首先,為什麼東邊與西邊,會有這麼大的格差?原因就在於「地勢」。東京西邊屬於高台地形,武藏野台地,地盤相對穩定。但西邊屬於低地,且土壤液化的可能性高,因此自古以來,有錢人以及達官顯貴就住在西邊。在東京,要形成高級住宅區的首要條件,就是要位處「高台」。因為日本自古以來地震多,有錢人為了自身的安危,以及良好的高台眺望,會選擇居住於高台地區。即使同樣是位於西邊,也會因為高台跟低窪地,有著很明顯的房價落差。

  舉例來說,你在東京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,就是許多地區,他的下坡低窪地區跟上坡高台地區,只是走路四、五分鐘的差距,但環境就是差個十萬八千里。例如北品川一帶,以山手線的軌道為界線,左邊是高台地形,右邊是低地。左邊的高台為御殿山,也就是傳統的城南五山高級住宅區,周邊盡是豪宅,但過了鐵軌走路四、五分鐘到了北品川,新馬場,環境就...。

T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【Part 1 現在買屋的心態】

  昨天跟一位想買東京房的朋友吃飯,他也已經看了很久,就是沒有滿意的房子(或者說是滿意的價格)。而其實今年以來,東京都心三區真的也沒什麼有看頭的新成屋,中古屋或許有不錯的,但是就是價錢開得很不OK。很多人以為日本人賣房就是很實在,會開個行情價,也因此,行情價貼近成交價。但其實這樣的情形現在已不復見。會開價接近成交價的開價法,是之前房市空頭,才會有的現象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 在房市空頭時,買屋的人不多,如果你是一位真心想要賣房子的屋主,勢必開價不能太誇張,不然客人可能連來看都不來看。因為是空頭市場,買方很少,賣方想要搶有限的客戶,就只能這樣。但現在的東京都心的房市,並沒有什麼利空的消息。雖然我不認為現在的東京房市算是大多頭,但至少不是空頭,成交量、價都還是有在增加。

  而像現在這種相對多頭的市況,無論是新成屋還是中古屋,賣的人都知道可以賣個好價錢,如果這個產品本身算是不錯的,價位可能都會開得蠻高的(開價便宜的急售屋主,仲介就會自己吃下來了,輪不到你的)。像我們昨天就看了一個港區的新的超高層。

T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我家的臥室,剛好是邊間,西邊跟南邊各有一個窗戶。每當我站在臥室中央時,總有一個感覺,就是覺得,疑?怎麼很像這間房間浮在半空中?我又不是沒有住過邊間的房間,怎麼這間房屋會讓我有這種感覺呢?突然,我反應過來了,因為角落沒有一般大樓產品應該要有的「柱」,所以看起來才覺得很像是一個浮在半空中的盒子。


  哇,我的媽呀,房子沒有「柱」還得了!趕快去把房屋的平面圖拿出來看,看看「樑」跟「柱」到底規劃在哪裡,這麼神奇!結果,居然社區沒有「樑」,也沒有「柱」。這時我突然反應過來,喔~原來我家是「壁式結構」的房子,也難怪沒有梁與柱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T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各位很抱歉,這幾個月因為很忙,沒什麼時間寫文章,因此房市期刊也一延再延。剛好劉小姐又發文講說日本房市即將崩盤,這一篇,就來看看她的觀點,同時也了解一下目前的市況吧。

 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

①劉在標題寫:「蓋那麼多」

T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此書為一級建築士碓井民朗所寫的書。作者擁有四十年以上的設計大樓的經驗,最早第一版為2006年出版。過了十年,再度修訂再版。內容從56個購屋重點當中,教你怎麼判斷一間房子是否為好屋,究竟蓋屋的建商是三流建商還是一流建商。尤其是近期日本連續好幾間大建商,都爆出了蓋的房屋有瑕疵,這更說明了大品牌,不一定就等於是一流建商。作為購屋的消費者,有必要了解其中的知識,才不會被建商耍得團團轉。除了建商的販賣價格跟販賣手法外,本書也從建築物的構造面、整體社區的規劃面、房屋本身的格局以及裝潢面等等,為您詳細介紹只有業內人士才會知道的詳細要點。想在日本置產購屋的你,不可不讀。

 

作者在第一章就提及,三流的開發商,在規劃產品時,總是想盡辦法要把容積率發揮到淋漓盡致,即使會因此蓋出很多格局不好的戶型,他們也不在乎。因為他們總是以總銷售面積為取向,不管事後住戶是否住得舒服。但好的一流開發商,會寧願犧牲掉10%以上的容積率,來確保整體社區規劃,在房型上盡量有好用的格局以及採光。而作者也觀察到,為了把容積率發揮到淋漓盡致的建商,往往產品銷售不如預期,到最後只好不得不降價。但注重整體規劃,寧願犧牲容積的建商,反而可以在房屋完工之前就幾乎銷售完畢。

 

T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